复旦上医特推出一批优秀校友故事,希望他们的事迹和精神,能令后来者有所启发和感悟。
眼耳鼻喉科医院与福建省晋江市卫生健康局签署互联网分级诊疗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加强精准预约、分时段就诊,提升医技岗位人员操作能力,不断缩短患者等候时间,优化服务流程。
儿科医院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和满意度方面不断挖潜,采取增加检查设备、延长服务时间、专科不限号、周末开放专家门诊和手术等措施,尽可能满足患儿就诊需求。6月14日下午,一场附属医院医疗健康服务社会专题调研座谈会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举行。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通转诊绿色通道,增进患者互转、专业技术下沉、学科结对。同时,医院联姻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首家社区全科与专科医院医联体,发挥全专联合优势,聚焦一老一小健康需求,以家庭医生高质量签约为抓手,切实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同时,眼耳鼻喉科医院与当地几家医院签订互联网远程医疗合作协议,将共同探索远程医疗会诊机制,实现医疗资源的上转下传,实现互利共赢。
医院还以建设老年友善医院为目标,优化服务流程,建立智慧门诊长者服务中心,开展公益慈善和社工、志愿者服务,让人民群众享受更有温度的医疗服务。直属附属医院作为复旦上医医疗服务国家队、医学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医学人才培养主阵地,要全面把握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初心使命,努力当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推动者、践行者。对一个国家来说,大力发展基础科学,就是为科技发展奠定基础,也是对未来的重大投资
2019年开始,谭黎杰、尹俊教授团队联合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共同开展了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PD-L1单抗——阿得贝利单抗用于新辅助治疗局部晚期可切除食管鳞癌的Ib期NATION-1907研究。医院长期探索与国内医疗创新企业在科研创新中深入融合,建立了医—研—产—医创新循环体系,近年来创新成果多点开花,正是得益于医、研、产、学、政的五力齐发。由于其症状隐匿,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直接手术效果不佳,以外科手术为主的联合放疗、化疗、免疫等综合治疗手段已成为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标准方法。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谭黎杰、尹俊教授团队联合华大基因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Medicine发表研究成果——采用PD-L1抗体免疫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有望提高局部晚期食管癌晚期患者的治疗效果,并首次揭示了免疫治疗敏感人群的生物学特征。
除了烟酒的影响,长期烫饮、烫食均会增加患病风险。放化疗过程中常出现的脱发、呕吐、食欲不振以及血液等其它系统副作用也得到有效缓解。
7月25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召开食管外科领域重大临床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樊嘉院长、谭黎杰教授、尹俊教授,以及华大集团执行副总裁杨爽,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清等出席。研究证实了新辅助免疫治疗在局部晚期可切除食管鳞癌中的广泛应用前景,并通过多组学的转化医学研究首次揭示了免疫治疗敏感人群的生物学特征,为精准免疫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目前指南推荐的新辅助放化疗或化疗,虽然能够部分实现上述目标,但是毒副作用大,获益人群有限。所谓新辅助治疗,就是把原本手术后才进行的辅助治疗提前到手术之前,一方面使局部晚期的肿瘤降期以获得更多根治性切除的可能,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新辅助治疗手段,杀灭体内可能存在的微转移病灶,以期获得长期生存。
发布会由中山医院副院长周俭主持。为我国食管癌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为广大食管癌晚期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数据显示,经过免疫药物新辅助治疗的患者,术后两年的生存率达到了90%以上,远超研究设计的预期。因此,寻找一种高效低毒的新辅助模式,并且能够在不同生物学特点肿瘤中精准实施,一直是食管外科临床迫在眉睫需解决的难题。
食管癌是我国排名前十的高发型癌症,其中90%以上都是食管鳞状细胞癌,5年相对生存率仅为20%~30%。在入组的30名患者中,25人完成了新辅助治疗和食管癌根治术,与放化疗或化疗的患者进行历史对照比较,具有较明显的生存获益,安全性整体可控,未出现症状显著或症状持续加重的不良反应,也没有导致手术延迟或增加并发症的情况。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院长樊嘉表示,作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首批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单位,中山医院尤其要解决疑难杂症、推动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培养顶尖人才和加强学科发展。目前,中山医院已瞄准诊疗技术、创新药物、医疗器械、医疗设备4个方向,梳理出多项卡脖子临门一脚攻关项目,与百余家企业和平台签约,通过医工合作,持续推动高水平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研究成果转化
熊汝成教授以自己的高风亮节和杰出贡献诠释了自己的名字,大师的风范已成为后辈们心中永远的丰碑。开展全氟碳代血液研究时,由于这种溶液主要用于战地救护,该课题与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合作,他带着研究生数次前往重庆进行科研协作指导。对待科研工作,熊教授强调设计严谨、数据真实,并亲历亲为、身体力行。数年后,当詹炳炎再次来到上海,熊教授详细询问了他的科研思路、研究现状,并提醒他开展科研工作,不能蜻蜓点水,一定要有重点。探讨问题时,他不高高在上,而是乐于和学生商量与讨论,甚至不耻下问。1950年,他担任抗美援朝第七大队大队长。
有一次,研究生陈惠方和其他同事一起去河南取肾回来,熊老亲自到火车站迎接。正是这点睛之言为詹炳炎指明了科研方向,使他在显微泌尿外科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
如不方便发送电子版本,可通过微信后台或邮箱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我们将与您取得联系。熊教授看过后,对他说:你的手术基本功是经过严格训练的,但是定的进修计划却很简单,为什么?詹医师解释道:来后参加了两次总查房,体会到泌尿外科最基本、最难的是诊断。
良师益友熊汝成教授长期从事医学教育事业,坚持亲自为医学生授课,从教一生,桃李天下。来自湖北的詹炳炎医师回忆道,当年他来中山医院进修半年,熊教授先让他给自己制订一个进修计划。
在熊汝成担任科主任的年代,中山医院泌尿外科因人才济济、综合实力强在全国享有盛誉,他也与吴阶平教授并称南熊北吴,许多病人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他在任中山医院副院长时分管研究生工作,极为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如您有相关材料,电子版可发送至 fdsydx@163.com。当年带教研究生时,科室的科研条件还非常简陋,经过努力才争取到心血管大楼地下室的两间空房作为实验室。
1936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8年制医本科。为保证质量,他提出上不封顶(即不扼杀学生创新,鼓励冒尖)、下要保底的理念。
附上医三级教授、四级教授名录:三级教授(23人):陈又新、李月云、张沅昌、吴珏、何章岑、朱益栋、左景鉴、司徒亮、顾庆祺、陶寿淇、徐苏恩、郑思競、胡哲揆、施嘉钟、林春业、陈化东、戴自英、潘继盛、翟光耀、熊汝成、崔祥瑸、顾绥岳、顾学箕四级教授(5人):石美鑫、吴学愚、陈家䮽、郑伟如、夏镇夷 制图:实习编辑:严静雯责任编辑:李斯嘉。查房时不但听取下级医生的汇报,还要亲自询问病史和查体。
从中山医院泌尿外科走出的研究生、进修医生遍布全国各地,许多人都成为当地泌尿外科的开创者或学术带头人。而熊教授却以其科研敏锐性和高瞻远瞩的眼光,组织科内人员分工负责泌尿男性生殖系统肿瘤的研究,提出早期诊断和根治手术的概念,先后发表论文,对肾、膀胱、睾丸、阴茎等肿瘤的根治手术方法和疗效作出评判。
从1984年机器成形,经动物实验,再到1985 年进入临床应用,他始终坚守在机器研制的第一线,同年轻医生们一起并肩攻关。南熊北吴熊汝成教授是中山医院泌尿外科的创始人、新中国泌尿外科事业奠基人之一。他和章仁安教授等与学生们一起白手起家、亲自打扫房间、配置设备,使实验室初具规模。20世纪80年代,重组DNA、PCR、流式细胞技术等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迅猛发展。
致敬先贤大师,传承上医精神。在医疗工作中,熊教授总是敢为天下先,勇于填补空白。
中山医院前院长杨秉辉教授回忆道,当自己还是一名普通的年轻医生时,曾有一篇论文因需外送发表,便交给当时的分管院长熊老审批。他回忆说,在一次区域性学术会议上,多位医师在发言中把 BPH 解释为前列腺肥大。
熊老的科研选题都来自临床、服务临床,科研态度则是实事求是、一丝不苟。20世纪中叶,泌尿系统肿瘤的发病率还不高,肿瘤的研究还没有引起泌尿外科医生的关注。